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波桑拿按摩创新宁波:“第一动力”奏响时代华章

[复制链接]

2828

主题

0

好友

9258

积分
级别
9 管理员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6:5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海脐带缆、超高纯溅射靶材、8英寸硅片研发与产业化、量子点光学薄膜,一批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产业尖端和“卡脖子”领域的“存在感”愈发凸显;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科技转移示范区,2018年宁波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15位,创新之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甬籍两院院士增加到121位,三江润泽的土地人才辈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创新、着力推进创新,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干在实处无止境,勇立潮头显担当,如今,科技创新早已成为宁波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生活的关键力量。
  特质钛材制成“鱼鳔”,“蛟龙号”在水下升降自如;攻克无液氦超导磁体技术,我国磁共振临床应用彻底摆脱国外液氦供应掣肘;在月壤颗粒中发现“破壳即取”的氦-3,月球上原位开采氦-3资源将不再是梦
  一项项重大科技突破的背后,挺立着的是“宁波原创”的奋进之姿,而创新,正是宁波立足新发展阶段,打开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
  2018年7月,习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瞄准科学技术“高、精、尖、新”定位,宁波先后发布了科学技术工作、科学技术队伍培养、新技术试验研究方向的一系列重要规划,宁波创造从无到有,重大原创开始涌现。
  2020年,市委市作出建设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的决策部署。“虹吸效应”之下,创新要素资源加速**,目前三大科创高地集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以上重点创新平台、70%以上市级重大科研项目。
  同时,宁波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部署“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目前已累计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600余项,研制出一批“并跑、领跑”型自主创新产品,部分实现国产替代,越来越多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硬核助力国家重大工程。
  广发“英雄帖”,引得凤凰来。随着“原创”成为宁波的城市的新名片,英才纷赴“谷雨之约”,一批以原创技术市场的“单项冠军”相继涌现,“人才高地”集聚效应凸显。2021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38289件,是2012年的5.9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7件,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工作日一大早,甬江实验室的过渡场地人来人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彰显着宁波鲜活的科创生命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也将成为宁波未来的创新高地。
  回首2003年,习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浙江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沿着这一主线和总纲,宁波广泛链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城市、“一带一”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
  创新驱动的交响乐,在近十年间达到特别是2018年以来,宁波以超常举措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院地合作、院企合作相继刷新“宁波速度”,以技术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2021年5月,甬江实验室(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实验室面向新材料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八中心、六平台”,探索实行“L+C+N+P”科技创新新型组织模式,打造世界级新材料创新策源地。8月31日,甬江实验室首个公共科研平台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启动运行,不仅提供仪器测试数据,更针对客户科研、质控问题需求进行全面“体检”并开出“治疗方案”。
  而在甬江科创区,科教研发创新、科创技术、产城融合示范、沿海产业转型、都市田园创新、绿色石化综合配套服务等7个创新单元同样初露峥嵘,锚定宁波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先进智造新高地,这片科创热土将展现其强大的辐射作用,为一江两岸汇聚乘风逐浪的奋进势能。
  此外,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与宁波研究生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继揭牌成立,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宁波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共建宁波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和宁波锋成双亲纳米材料产业园目前,全市已引进共建7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1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集聚各类人才近3.2万人,累计建有232个高端创新平台,服务企业近万家次。同时,宁波积极引进全职院士23名,甬籍院士全职回归、自主培养海外院士均实现零的突破。2020年,宁波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182人从事研发工作。
  院地、院企“双向奔赴”,技术性突破为全市产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2022年,我市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省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省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战场”。打好“主战场”的“主动仗”,是宁波近十年来创新突围的重要方向。
  如何让量大面广的企业进一步发挥其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科技政策落地,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眼下的宁波正主动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科创企业森林”。
  近十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2012年的931家、1609家提升至2021年的3919家、22427家,年均增长分别超17%、34%。今年,宁波更是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着力挖潜量、补存量、扩增量,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
  与此同时,我市R&D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34.5亿元增长到2021年402.7亿元,增长近3倍。研发投入的大提升,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61.5亿元,是2012年的5.2倍。
  “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还催生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的兴起:截至2021年底,全市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市级企业研究院分别达1902家和25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685家、166家和36家。
  跨越式的增幅,彰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宁波不断出台与时俱进的惠企政策,因时因势开展各类助企纾困活动。
  一方面,我市出台《关于营造更好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政策“事前补”“免申即享”“全生命周期扶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创新动力和发展信心,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0家。
  另一方面,我市出台《宁波市科技惠企政策十条》《宁波市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方案(2022-2026年)》,推动企业创新税收优惠应享尽享。据统计,两年以来,超过8800家企业减免研发费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优惠325亿元;2021年,全市高企税收优惠和研发经费加计扣税优惠共惠及10122家企业,合计减免191.8亿元,同比增长51.4%;2012年以来,我市累计减免税收达到762.13亿元,惠及企业46575家(次)。以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为例,2021年度,该企业可享受超600万元税收优惠,而减免的税收及相关补资金,将进一步反哺企业提升科研水平。
  当“创新”二字成为各行各业宁波人口中的“高频词”,成为宁波加速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先手棋”和“密码”,它就成功成一座城市的特质,刻录在每一个细小单元的DNA中。
  跨越迎峰上,创新逐浪高。近年来,宁波深入贯彻习总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深化科技体制,宁波桑拿按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重大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宁波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赋予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更多自主权,强化普惠性政策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宁波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33家,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34家、省级众创空间40家、市级众创空间52家。
  城市科创能级再跃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高水平谋划甬江实验室、甬江科创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连珠成串”,面向“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展。
  加快推进。宁波科技大市场3.0于今年9月底正式启用,自建设以来,科技大市场已累计发布技术需求8900余项,促成技术合同近850项,为加快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及宁波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2021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319.5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超45%。
  人才高地地位不断凸显。目前全市已引进支持34名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在甬创新创业,培育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团队31个。在甬外籍人才获中国友谊2名、西湖友谊19名。
  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资本与技术联姻的“号角”愈发嘹亮。设立性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跟投初创期、种子期项目300余个,3亿元自投金额直接引导社会资本超18亿元。
  以人民为中心,宁波的科技惠民之歌也越发嘹亮。近10年来,我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4100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布宁波每一个村镇(社区),直接带动逾万户农民增收。越来越多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而面向重大疾病防控、“五水共治”、医疗健康、脱贫攻坚、山海协作等领域,宁波还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与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融合,建立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家,“甬优1540超级稻”“黄瓜砧木品种及嫁接栽培”“桑黄产业化”等一批因地制宜的对口帮扶项目为贵州黔西南、延边等地注入发展新动能。
  “近十年,宁波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生动印证了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真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宁波将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强省建设贡献宁波科技力量。
  深海脐带缆、超高纯溅射靶材、8英寸硅片研发与产业化、量子点光学薄膜,一批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产业尖端和“卡脖子”领域的“存在感”愈发凸显;2016年成为首批国家科技转移示范区,2018年宁波温州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1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15位,创新之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甬籍两院院士增加到121位,三江润泽的土地人才辈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创新、着力推进创新,把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干在实处无止境,勇立潮头显担当,如今,科技创新早已成为宁波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提高社会生产力、改善生活的关键力量。
  特质钛材制成“鱼鳔”,“蛟龙号”在水下升降自如;攻克无液氦超导磁体技术,我国磁共振临床应用彻底摆脱国外液氦供应掣肘;在月壤颗粒中发现“破壳即取”的氦-3,月球上原位开采氦-3资源将不再是梦
  一项项重大科技突破的背后,挺立着的是“宁波原创”的奋进之姿,而创新,正是宁波立足新发展阶段,打开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
  2018年7月,习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瞄准科学技术“高、精、尖、新”定位,宁波先后发布了科学技术工作、科学技术队伍培养、新技术试验研究方向的一系列重要规划,宁波创造从无到有,重大原创开始涌现。
  2020年,市委市作出建设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的决策部署。“虹吸效应”之下,创新要素资源加速**,目前三大科创高地集聚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70%以上重点创新平台、70%以上市级重大科研项目。
  同时,宁波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部署“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目前已累计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600余项,研制出一批“并跑、领跑”型自主创新产品,部分实现国产替代,越来越多具有宁波辨识度的硬核助力国家重大工程。
  广发“英雄帖”,引得凤凰来。随着“原创”成为宁波的城市的新名片,英才纷赴“谷雨之约”,一批以原创技术市场的“单项冠军”相继涌现,“人才高地”集聚效应凸显。2021年,全市有效发明专利38289件,是2012年的5.9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7件,远超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工作日一大早,甬江实验室的过渡场地人来人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彰显着宁波鲜活的科创生命力。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也将成为宁波未来的创新高地。
  回首2003年,习在浙江提出“八八战略”,浙江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沿着这一主线和总纲,宁波广泛链接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大力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城市、“一带一”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
  创新驱动的交响乐,在近十年间达到特别是2018年以来,宁波以超常举措推进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院地合作、院企合作相继刷新“宁波速度”,以技术性突破带动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2021年5月,甬江实验室(新材料浙江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实验室面向新材料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布局建设“八中心、六平台”,探索实行“L+C+N+P”科技创新新型组织模式,打造世界级新材料创新策源地。8月31日,甬江实验室首个公共科研平台材料分析与检测中心启动运行,不仅提供仪器测试数据,更针对客户科研、质控问题需求进行全面“体检”并开出“治疗方案”。
  而在甬江科创区,科教研发创新、科创技术、产城融合示范、沿海产业转型、都市田园创新、绿色石化综合配套服务等7个创新单元同样初露峥嵘,锚定宁波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先进智造新高地,这片科创热土将展现其强大的辐射作用,为一江两岸汇聚乘风逐浪的奋进势能。
  此外,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与宁波研究生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相继揭牌成立,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与宁波达成战略合作,引进共建宁波先进能源材料研究院和宁波锋成双亲纳米材料产业园目前,全市已引进共建7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其中1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集聚各类人才近3.2万人,累计建有232个高端创新平台,服务企业近万家次。同时,宁波积极引进全职院士23名,甬籍院士全职回归、自主培养海外院士均实现零的突破。2020年,宁波每万名就业人员中有182人从事研发工作。
  院地、院企“双向奔赴”,技术性突破为全市产业发展插上“腾飞之翼”。2022年,我市智能工厂操作系统省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省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战场”。打好“主战场”的“主动仗”,是宁波近十年来创新突围的重要方向。
  如何让量大面广的企业进一步发挥其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科技政策落地,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眼下的宁波正主动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科创企业森林”。
  近十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从2012年的931家、1609家提升至2021年的3919家、22427家,年均增长分别超17%、34%。今年,宁波更是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着力挖潜量、补存量、扩增量,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以上。
  与此同时,我市R&D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134.5亿元增长到2021年402.7亿元,增长近3倍。研发投入的大提升,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61.5亿元,是2012年的5.2倍。
  “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还催生了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的兴起:截至2021年底,全市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市级企业研究院分别达1902家和25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685家、166家和36家。
  跨越式的增幅,彰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宁波不断出台与时俱进的惠企政策,因时因势开展各类助企纾困活动。
  一方面,我市出台《关于营造更好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政策“事前补”“免申即享”“全生命周期扶持”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创新动力和发展信心,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5000家。
  另一方面,我市出台《宁波市科技惠企政策十条》《宁波市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方案(2022-2026年)》,推动企业创新税收优惠应享尽享。据统计,两年以来,超过8800家企业减免研发费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优惠325亿元;2021年,全市高企税收优惠和研发经费加计扣税优惠共惠及10122家企业,合计减免191.8亿元,同比增长51.4%;2012年以来,我市累计减免税收达到762.13亿元,惠及企业46575家(次)。以浙江德塔森特数据技术有限公司为例,2021年度,该企业可享受超600万元税收优惠,而减免的税收及相关补资金,将进一步反哺企业提升科研水平。
  当“创新”二字成为各行各业宁波人口中的“高频词”,成为宁波加速转型升级、培育新动能的“先手棋”和“密码”,它就成功成一座城市的特质,刻录在每一个细小单元的DNA中。
  跨越迎峰上,创新逐浪高。近年来,宁波深入贯彻习总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深化科技体制,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重大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宁波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赋予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更多自主权,强化普惠性政策落实,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宁波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3家、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33家,备案国家级众创空间34家、省级众创空间40家、市级众创空间52家。
  城市科创能级再跃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高水平谋划甬江实验室、甬江科创区等重大创新平台,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连珠成串”,面向“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展。
  加快推进。宁波科技大市场3.0于今年9月底正式启用,自建设以来,科技大市场已累计发布技术需求8900余项,促成技术合同近850项,为加快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及宁波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服务支撑。2021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319.5亿元,近10年年均增长超45%。
  人才高地地位不断凸显。目前全市已引进支持34名国内外顶尖科技人才在甬创新创业,培育省科技创新创业领军团队31个。在甬外籍人才获中国友谊2名、西湖友谊19名。
  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资本与技术联姻的“号角”愈发嘹亮。设立性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跟投初创期、种子期项目300余个,3亿元自投金额直接引导社会资本超18亿元。
  以人民为中心,宁波的科技惠民之歌也越发嘹亮。近10年来,我市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4100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布宁波每一个村镇(社区),直接带动逾万户农民增收。越来越多的科技特派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而面向重大疾病防控、“五水共治”、医疗健康、脱贫攻坚、山海协作等领域,宁波还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与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融合,建立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1家,“甬优1540超级稻”“黄瓜砧木品种及嫁接栽培”“桑黄产业化”等一批因地制宜的对口帮扶项目为贵州黔西南、延边等地注入发展新动能。
  “近十年,宁波科技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之,生动印证了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真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宁波将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为科技强国和创新强省建设贡献宁波科技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0-2012 宁波夜网论坛 (www.0574snyw.com)  版权所有
官方QQ:2030314199  邮箱:2030314199@qq.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