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夜网论坛挖掘地域文化 强化鄞州印记
挖掘地域文化,做强地域文化报道,是区域融中心最大的资源和优势。但在网络自冲击和阅读碎片化形势下,地域文化报道需要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天南海北鄞州人》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融中心历时3年多打造的专栏,主要聚焦地域文化,至今已推出123期。传承地域优秀文化,是区域的重要职责。传统上,地域文化报道立足的是本地区的文化,聚焦的是本地区当下发生的重大文化活动、文化事件、文化人物,以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挖掘和梳理。但随着社会交流交往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走出本地,闯荡世界。地理上,他们远离故土,但情感上,他们与故土不可分割,他们奋斗拼搏的故事,同样是地域文化报道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沿海发达地区,鄞州区外出人群众多,宁波夜网论坛鄞州人占相当一部分的“宁波帮”即是典型例子。2021年4月,鄞州区融中心《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团队赴上海采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上影集团原董事长任仲伦等人,这是融中心实施“走出去”战略,第13次进行的专栏大型异地集中采访。
走出去,变地方本位主义为意识,对来说,不仅是报道视角的转换、报道空间的拓展,更是内容为王下顺势而为的一次有益尝试。至今120多篇专栏报道的推出,郑永刚、马友友、俞峰等一个个天南海北鄞州人“走回”鄞州,其追逐梦想、勇立潮头的时代风采和不忘桑梓、回报家乡的真挚情怀引起家乡人民的共鸣共情。在传媒生态剧变的大背景下,这些厚实的报道成为独家报道,使得地域传统因此增加了面对同质化挑战的底气和勇气,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的一道必答题,也应该是一道加分题,关键在于如何握手成拳又各扬其长。
秉承这一,《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传统和新相结合的方式,“报台端网”统一策划,同步推出,形成全屏报道模式,即《鄞州日报》头版开设专栏,配发专访和受访者照片;鄞州开设专栏,推出视频专访;鄞响客户端开设专题,以“文字+组图+视频”形式,度展现;鄞州新闻网开辟专题页面,将整体报道集纳成专题。
各种的报道既有所侧重和有差异性,又能全面地展现新闻内容,易引起受众情感共鸣。《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报道通过新被大量转发,报道和影响力同步提升。“我为鄞州骄傲”“天南海北都有追梦人”“愿家乡院士越来越多”……网评热烈的同时,鄞州不少镇(街道)、学校、部门也纷纷了相关人物信息,希望能列入报道计划。
变各自为“阵”,为统一策划、集中采访、不同呈现,这不仅是新时代下传统转型的需要,更是融合推向纵深的必然要求。
《天南海北鄞州人》专栏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关注点聚焦于几个方面:天南海北鄞州人如何走出鄞州?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他们的拼搏故事又有怎样的?在跳出鄞州发展鄞州的下,他们是否可以成为鄞州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3年来,栏目报道组从这些需求出发,千方百计走近这些人士、打磨每一道环节。采访中,报道组紧紧抓住细节这一决定报道是否感染人的关键性因素。80多岁中科院院士石钟慈的采访地点从他在万里学院的校工宿舍里改到学校会客室,我们了途中他走得比大家都快这一细节,了解到那是院士初中每天来回3小时上下学练下的脚力。面对高深的科研项目、艰涩的专业术语,如何让人愿意看,看得进,看得懂?我们做起了“翻译”工作。如在采写我国首届存储终身成就获得者郑纬民教授时,对他的发明——自大容量存储系统,我们就用放电影来比喻:将一部电影数据存入这一系统的32个硬盘中,拔出一块硬盘,电影照放;拔出第2块……拔到第16块,均无问题。当拔出第17块时,电影才停止播放。这一比喻让大家很快就明白了系统的“厉害”所在。
其间受疫情影响,报道团队尝试“云采访”,相继成功采访了国防大学原副校长陈章元中将、张德生等,确保栏目的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鄞州发布等更多平台的转发和出书等途径进行品牌化打造。现已将报道结集成册,正式出版了《天南海北鄞州人(第一辑)》,收录专栏刊发的50篇文章和大量珍贵图片。文后添加二维码,扫一扫即可进入鄞响,观看视频以及更多图片,给读者以更多的视觉感受,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以产品思维做好新闻,将新闻作品升级为文化产品,在提升用户使用体验的同时,通过人物新思维、新观点、新视野的带入,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特质,凝聚起更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力。
时代在变,在变。地域文化的变迁需要我们认识的更新以及报道、方式的改变。走出去,变地方本位主义为意识,实施异地采访;融起来,变各自为阵为融合意识,实现立体;产品化,变单纯新闻报道为文化产品打造,提升影响力,这是鄞州区融中心打造《天南海北鄞州人》栏目的一次探索,无疑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