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宁波如何让科技创宁波夜生活网新“落地开花”
实际上,从一项原始技术到一件真正可以投入实战的抗疫“黑科技”,需经历漫长流程。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只有10%左右的科技得到了顺利,这个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为何科技飘在“天上”容易,“落地开花”却那么难?2016年秋天,宁波是唯一一个以城市的身份,被科技部选为全国首批科技转移示范区。“最后一公里”怎么打通?如何通过科技推动先进产业培育?怎样实现科创平台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3年多来,这座制造业之城从顶层设计入手,依托民营经济活力强这个先天优势,不断破题,持续探索,形成了不少富有宁波特色的新经验和新做法,为创新资源较为薄弱的城市开展科技提供了和借鉴。
作为衡量科技实效的重要指标,今年1~4月,宁波全市达成技术交易781笔,总额83.2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逾3倍,技术交易总额占全省的1/3强。2019年,宁波共计完成技术交易额216.4亿元,增速超过57%。
会“说话”的空调、可在手机端即时呈现滤网工作状况的吸尘器、提供24小时终端运行监测的饮水机走进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展示厅,一系列即将量产的家电“黑科技”吸引眼球。该院联手本土家电龙头企业加快产学研攻关,参与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实施课题,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多款新产品即将推向市场。
“我感觉这条走对了!”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信息技术专家黄晁欣喜地说。大学毕业后,黄晁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赋能传统制造?黄晁在宁波找到了答案。
作为拥有诸多产业门类的工业城市,宁波科技创新的主线一直没有偏离过制造业。不过,仍有一些难题需要**,比如,怎么才能让科技供给更好地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创新周期不断缩短的当下,如何优化生态链,让传统产业更好更快突围?
宁波这座制造之城启动创新发展径的新一轮探索。2018年5月,宁波精心布局的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启动实施。作为一项创新举措,重大专项的目标是攻克一系列“卡脖子”技术。
依照传统径,一项原创从研发到“卖出去”“用起来”,中间需要经历漫长流程,并且容错率很低。有别以往,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从方案编制开始,就有了体系完整的协同攻关方案,通过申报课题的精心设计,确保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一脉相承,不偏离方向,从而降低失败概率。
更重要的是,创新线图是提前划定好的,哪些产业需要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专项就布局在这些细分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说,宁波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解答的是“科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
“科技创新的方向,首先是要有市场潜力,其次是有基础也有能力去做。”黄晁解释道。经过专家组广泛调研、走访论证,颇具宁波特色的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及应用软件等10个专项被梳理出来,制定方案、组织申报专项推进紧锣密鼓。黄晁团队选择了物端智能方向的几个子课题,分别涉及芯片、模组以及终端系统和平台研发。宁波夜生活网
作为传统块状经济,宁波家电制造业量大面广。黄晁团队要通过全流程技术专利布局,为其量身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方案。“从一开始申报的时候,我们就决定和卓力、奥克斯等家电企业一起来做。可以说,从课题启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软硬件开发、系统安装、测试修改经过院企协作攻关,如今,黄晁团队成功搭建起一套具有本土产业特色的物联网家电云平台,服务家电企业近300家,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数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顺利。“越来越多家电终端连上了网,对传统家电制造企业来说,未来的市场空间会更大,开发新产品也会更加容易。”黄晁说。
新型纳米碳材料及应用、智能混合动力整车域控制器平台开发、大规模集成电用超高纯铜材制备技术研究以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为突破口,一批立足前沿又紧扣本土产业实际的高质量科技在甬落地,一条立足产业发展实际,技术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精准攻关的科技转移径日渐清晰。
一条全自动口罩生产线从研发设计到制造安装再到实际投入使用需要多久?20多天就够了。今年,宁波智研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启动孵化项目公司化,通过全新的股权分配和分阶段绩效评估制度设计,帮助优质团队重组资源、对接市场。以此为激励,多位资深研发人员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子公司负责人,自动化领域的多项专利技术迅速落地。
“自己当老板,项目进展和绩效励直接挂钩,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来了。经过20多天紧张研发,我们的口罩机已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项目负责人樊鹏程说。
一项的顺利,需解决团队搭建、中试验证、上下游供应链体系对接乃至社会资本引入等多个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在技术和市场两端都擅长的新型孵化载体。
在宁波,一批像智研院这样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成为科技的试验田、“加速器”。有别于传统院所或一般意义上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等院校或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并直接面向市场开展研发,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其实现造血的关键一环。宁波夜生活网
“从来到宁波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承担了技术研发、人才集聚、公司孵化、产业发展的多重任务。”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一位负责人表示。作为专攻工业互联网、工控安全、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机构,该院大胆创新筛选、产出、育成机制,落地两年来,蓝卓、国利网安、中控微电子、指静脉等企业崭露头角,一批掌握原创技术的“种子选手”整装待发。
宁波产业家底厚,科创却是短板。为了克服这个短板,宁波提前规划、统筹布局,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这个“栽树工程”持续提速。平台引进来以后怎么建设?怎样实现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最大化研究院群的科技创新“叠加”“放大”效应?
专项资金扶持、重大项目倾斜、院企技术需求对接平台搭建围绕这条主线,各类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激励、帮扶举措在宁波各区县(市)频密推出。《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将考核结果作为支持研究院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科技转移正是其中一项关键性指标。
“考核非常细、非常严,一些指标甚至精确到了个位数。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时刻绷紧技术这条弦,充分施展特长把市场做起来。”宁波智研院副院长肖勇说。
创新优势,加快融入市场。据统计,宁波现有69家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实现“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全覆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100项,目前,进入孵化的科技项目超过了500个。
立足地方产业需求开展布局,也成为院所高校的着力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突破在职创业模式,大幅提高给予团队的现金收益和股权励,越来越多人才带着原创技术走出了实验室。截至目前,该所已与全国7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产生了45项重大项目。入选全国“双一流”的宁波大学,收益分配等顶层设计,专利数额逐年上升,去年,以该校首次召开的地方服务大会为契机,科技创新“触角”源源不断地向地方和产业一线延展。
线上推介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全球创新月活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镇海区技术经纪人协会会长王炜朋友圈发得最多的,是各种线上互动信息。他的背后,是200多名活跃在一线年,镇海成为全省首个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工程中心技术经纪人全覆盖的县(市、区)。
“我们这批经纪多拥有理工科知识背景,甚至本身就是企业技术负责人,经过专业培训,已经成为提升区域技术转移服务能力的主力军。”王炜说。
科技难,难在信息不对称,缺少专业化的“中介服务”。作为民营经济大市,近年来,宁波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的力量,通过县(区)级科技大市场专业化运作以及出台精准激励政策,在供需两端布局专业化科技服务队伍,一批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技术红娘”快速成长。
在镇海,促成科技向区内企业的按不超过技术合同交易额的1.5%给予励,单个项目励最高30万元。在北仑,科技部门工作人员本身就需承担“科技经纪人”的职责,挖掘需求、评估技术、撮合项目接下来,该区还准备将区域内科创平台服务也纳入到经纪人范畴进行管理考核,“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引荐和项目对接效应。”
来自一线,服务一线。“每年我们都会组织专家型技术经纪人进企服务,深度挖掘企业需求。”宁波市科技大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专家来自在甬高校院所,总数超过230人。需求征集上来后,再通过中国创新挑战赛这个平台,与来自全国的专利精准匹配。“去年的比赛,一天对接下来就有4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合作,众多优质在宁波找到了婆家。”
不仅仅是技术经纪人,在宁波,一个个以市场为导向,有着浓郁“实操”色彩的科技服务“生态圈”正在搭建,助力该市补上专业科技服务这块短板。
搞科研出身的马骥,3年前选择“下海”,如今他正在培育一支“特种部队”,手下云集多位从一二线城市“挖”来的研发工程师。
“项目评价、产品架构、产线设计这些是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却也是很多老板做不来的。”在马骥团队服务下,一项曾应用在青藏铁上的复合防腐技术,在紧固件企业顺利完成,“订单已经排到6个月以后,相关技术工艺改进了200多处。”
瞄准瓣膜介入等细分市场,宁波杭州湾新区麟沣医疗科技产业园通过“医工合作”“产学研模块化合作”等新机制打造创新技术产品,为团队提供从技术到市场的一条龙服务,专利每年以30项以上的速度递增,去年上缴利税超千万元,项目总估值超30亿元。为将科技和创业风险降到最低,宁波新材料初创园从资源配置到区域环评再到化学品堆放等,全程点对点指导。“以专业服务帮助初创项目走过规模化验证和商业化验证两大。”园区负责人介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