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uup 发表于 2016-11-28 20:22:28

司马光砸缸的两个问题


看了《中华读书报》2013年7月10日第14北京白癜风专科版的《百年语文教科书中的“司马光砸缸”》一文,感觉有两个问题需要说一说。   

   

  一、司马光到底砸的是什么?   

  文章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至少自明朝时就被纳入童蒙课本,近代以来更是我国小学课本必不可少的故事,便是今天,人教版、苏教版、长春版等小学教科书中依旧有着它的影子。可见这故事源远流长,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不过有一点,对于现在治白癜风的中药大家众口一词说司马光是砸的“水缸”救人,在下不敢苟同。   

  检《宋史·司马光传》,头一段就说了这个故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上述引文里我们不难看出,先是有“一儿登瓮”,后方有“光持石击瓮破之”,说的都是“瓮”,何曾见有“缸”的影儿?   

  难道“瓮”和“缸”是一样的东西吗?   

  关于“瓮”,查《现代汉语词典》(商务版2002年增补本,下同),说它是“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语文出版社2010年6月版,下同)则说是“用来盛东西的大腹陶器。”两者差不多。对于“缸”,《现代汉语词典》说它是“盛东西的器物,一般底小口大,用陶、瓷、搪瓷、玻璃等烧制而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则说是“用陶土、瓷土、玻璃等烧制的容器,一般口大底小。”在山东东南部我家乡百姓的现实生活中,这绝对是两样不同的东西。瓮口往往小于肚子,而且可以做得很大,能盛几百斤的粮食,是农民常用的器具。缸的开口和肚子差不多大,而且做的不会很大。在烧制工艺上,两者也有着明显的差别,缸带釉,做得相当精致,显得尊贵结实,价格也贵,好比皇宫上的琉璃瓦;瓮则没有釉,显得粗糙,土气,好比寻常百姓家盖屋用的泥土烧制的红瓦,同样大小的话,价格要比缸便宜。   

  可见虽然我们不知宋朝时的瓮是否也叫缸,但起码的,现在,“瓮”跟“缸”这两样东西无论是在权威工具书本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完全不同的器具。因此,无论怎样的情况,纵使现在我国有些地区“瓮”就是“缸”,“缸”就是“瓮”,也许在某些编书者的头脑里,白癜风遗传囿于自己的家乡及个人生活阅历经验,觉得“水缸”要比“水瓮”适用范围广,便于理解(可在我的家乡,“水瓮”要比“水缸”普遍。当然现在由于压水井尤其是近年自来水的普及,这两样器具用的都不多了,基本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既然史书中载了司马光砸的是“瓮”,那我们就没有理由也没必要越俎代庖,给更换或替换成“缸”。尽管这样我们可能就不会有“司马缸砸光”的笑料。   

  另外,就一个七岁的孩子的力量来说,抱了石头砸瓮要比砸缸容易破。这是这两样器具烧制工艺造成的坚固度的不同所决定的。但不管是缸还是瓮,“砸”要比“敲”有力度,也符合《宋史》里“光持石击瓮破之”的记载原意。在那种危急情况下,用一块小石头去敲打不一定要敲多少下多长时间才能打破,而抡起一块石头猛地砸过去,可能一下就破了。而且这里的“击”绝对不可能是“轻击”,就一个七岁孩子当时爆发出的机智来说,司马光甚至还不可能拿捏到恰当的力度来击破,也就是说,他情急之下很可能用的力气很大,没连带造成“石破瓮而入”伤及里面落水同伴的事故就万幸了。   

     

  二、关于插图(画)问题   

  还有一点,几乎在我所见的所有这个故事的插画里,都画着“缸”(瓮)被砸出了一个硕大的窟窿,大到能够容纳里面的孩子爬出来,且“缸”(瓮)里的水呈喷射状而出。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尽管这是一口能吞得了一个小孩子的“缸”(瓮),故然不是个很小的家伙,但也绝对不可能是1905年清代初等国文教科书上画的几乎跟一个成人那般高的庞然大物。如此高而光滑的东西,小孩子是难以攀爬上去的,就不会有史书中“一儿登瓮”的说辞了。就算是那个瓮真的那么大,窟窿那么大了,水是不能以如此强大的力度喷射而出的,何况那小点的。   

  更令人很不解的是,绝大多数的插画都画着一个孩子于水流中从缸里爬出半个身子或露头做往外爬出状。其实这对孩子来说是很危险的。刚砸破的瓮,其豁口很不光滑齐整,那些碴儿是很锋利的,如果是“缸”的话,那碴儿更硬更尖利,弄不好就会划伤孩子。其实,就当时的情形来说,司马光绝对不可能一石砸出那么大个窟窿,那样很危险。前面说了,此刻的小司马光肯定用的不是小力气,一下砸出那么大窟窿的话,那石头很可能会被砸进瓮里而伤及落水同伴。再说了,一下砸出这么大个窟窿,那石头大的恐怕不是小小年纪的司马光能够抱得动的。而石头越大,击伤里面落水同伴的危险也就越大。其实他只要把瓮成功击破个成人拳头大小的洞,里面的水自会迅速溢出,便能确保同伴安全。此刻他若再从远处扔石头砸过去就很危险了,扔不好,会把石头从窟窿里扔进瓮里击伤同伴。当然,他可以拿块小一点的石头走近水瓮,蹲下身来在那个豁口窟窿处连续敲打(这里可以用“敲”字了),以扩大窟窿面积,加快里面水的排泄。但那样肯定要弄得小司马光几乎浑身是水,衣服湿透。可是画面上司马光的衣衫几乎千篇一律的是干的。不管怎么说,落水的孩子是无需从那个大窟窿里爬出来的,只要瓮里面的水眨眼间倾泻完,孩子就安全了,尽可呆在里面等待那些一哄而散的同伴去把大人喊来,抱出来就行了。《宋史》也只是说:“水迸,儿得活。”并没有说那个小儿定要从窟窿里爬出来。再说了,作为教科书,里面的插图(画)对孩子有着极为强大的示范教育鼓动作用,让一个小孩子从有着犬牙般锋利碴儿的瓮窟窿里爬出来,绝对不是很好的救生手段或游戏。

beidashiguanrgs 发表于 2016-11-29 00:25:33

挺好啊挺好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美国试管婴儿费用
美国试管婴儿成功率
美国试管婴儿医院
美国试管婴儿
泰国试管婴儿
泰国试管婴儿专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司马光砸缸的两个问题